<地方采風>口湖鄉親「糊水狀」 牽水狀文化祭登場 - 日期:2012-07-20
〔自由時報記者廖淑玲/口湖報導〕
口湖「牽水狀文化祭」經文建會授證成為重要國家民俗活動,今年為期八天的文化祭,十九日在書法名家揮毫、大家一起糊水狀中拉開序幕,活動內容精彩、獨特,形成當地特有的習俗和文化。
超渡亡魂 百年民俗
雲林沿海地區主要是來自中國閩南的移民,當地喪葬習俗,因水災而亡故者,都會以牽水狀方式超渡亡魂,百餘年來,口湖牽水狀成為雲林特殊地方文化,九十九年起被文建會列為台灣「人間國寶」,授證為重要國家民俗活動。
雲林縣萬善同歸牽水狀文化維護協會理事長曾人口說,「水狀」是以竹箴編紮、糊上花紙成圓桶狀,分為三層中空成形,高度約一公尺,中間插著一支較長竹竿轉動狀旗,每年農曆六月八日,本地或旅外鄉民都會回到萬善爺廟參加祭典,不分男女老少都用手轉動水狀,象徵超渡亡魂。
24日開壇 27日燒狀
今年的口湖牽水狀文化祭邀請全國書法名家現場揮毫,即日起至八月十日並在金湖國小舉辦水鄉墨緣書法展,二十四日超渡法會開壇、二十五日舉辦文陣、挑飯擔、祭祖靈、萬人塚點燈、放水燈;二十六日排狀、公祭、起狀與牽狀、放祈安風箏、李京曄布袋戲演出戰水英雄故事;二十七日燒狀,象徵祭典功德圓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