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會公告>中華民國道教會登報啟事 - 日期:2012-06-27
星雲法師請別再混淆宗教誤導民眾
張 檉
道教是匯集中華文化之本土固有宗教
頃閱101年6月15日旺報載有星雲法師所云宗教節日問題,言及道教依附佛教教義並提倡三教合一、五教同源等話語不勝駭異,足證法師對中國宗教歷史欠缺了解,素不知中國在遠古時代宗教現象早已存在而且衍生成中國的習俗及人民生活文化。在五大傳統宗教中,道教是唯一產生在中國的本土宗教,起始於黃帝,闡揚於李耳而成教於張陵,故此黃帝為道教始祖,老子為道教道祖而張陵為道教教祖。在黃帝為民族共主時,以土德王,故曰黃帝,將封禪郊祀典禮移於室內,設「合宮(明堂)」為之,因黃帝志心於道,曾在國內天台、崆峒諸山修道,後在鼎湖陞天,是已知歷史上白日飛昇的第一人,故曰始祖。老子在周朝曾任柱下吏及守藏吏,飽覽群書,著道德經傳世;張陵設治傳教則是道教教會制度化之始,張陵之前早已有追求神仙的方士或是區域性教團存在。道教是多神教,舉凡天地、日月星辰、山川四極及五方八位等自然神或是有功德于民的歷史人物及祖師都要敬拜,自古至今已衍化為根深蒂固的民族習慣。
道教承襲我國上古宗教思想和祭祀制度,因遵天法祖而倡導崇德報本,故云:「道有三本,天地者,生之本也,君師者,治之本也,祖宗者,類之本也。」所以道教的家庭都同時設有神龕及祖先牌位,或是天地君親師位,必須拜神同時敬祖,是道教與其他外來宗教所不同的最大特色,也充分表示了道教對家、國及民族的向心和認同。因此,道教所歸納的中心教義,就是「禮神明,敬祖宗,愛國家,保民族」。而要求信者奉行「忠、孝、和、順、仁、信」的行持六訣,及「存好心,說好話,讀好書,學好樣,做好事」的修身五箴。循其資歷,由學道、知道、奉道、行道、修道、得道而達極高明、極博大、極精微、極神化、極悠久之至高境界。
道佛本質不同混雜乃政治因素
我國民間道佛雜揉現象十分普遍,尤以台灣因歷日據時代摧殘道教之政治壓迫,情況更為嚴重,道廟非佛非道,被譏為「有廟無教」,是宗教上之異常現象。究其實佛教初傳中國時,國人難以接受,乃以當時流行的老、莊學說註釋佛經,一切制度力求漢化,稱為「佛道」,其後乃以老釋並列,因此與道教相似之處不少。
1. 以基本教義而言,道教相信感應,主張修心煉性;佛教主張慈悲,相信明心見性;道教徒希望得道成仙,神仙是道教的最高人格表現;佛教徒希望涅槃成佛,極樂界是佛徒嚮往所在。道教採多神論,富強烈民族色彩,無末世論,擁有完整的宇宙觀,是積極的宗教;佛寺不供道教神明,不重家庭觀念,信教者尋求解脫和來世福報,出世思想濃厚。
2. 在稱謂上,道教以宮、觀、廟、府、殿、壇為道士、女冠祀神闡教之所,神稱天尊、上帝、大帝、帝君、真君,坤神則稱元君、母、后、妃、夫人,護法神稱靈官、天君或元帥,瘟部神或保境神多稱大王、千歲或王爺。信者以傳度或奏職為入教之階,號稱三清弟子,高道則稱真人、先生、○○子或仙子,神職人員名曰○○仙官或仙卿,用法名但冠以本姓,以拱手為禮,儀軌稱為齊醮,不尚血食之祭,修者功行圓滿時稱為飛昇或羽化,家居時應設神位及祖先位。佛教以寺、庵、精舍、蘭若為僧尼禮佛修持之所,禮拜對象為佛、菩薩、羅漢,護法為韋陀或伽藍,信者以皈依為入教之梯,自稱三寶弟子,以合十為禮,其教儀稱為佛七或法會,出家男眾曰比丘,女眾曰比丘尼,在家男眾曰優婆塞,女眾曰優婆夷,出家眾用法名,去本姓改姓釋,不拜佛教以外之神及祖先,功滿則曰圓寂或涅槃。
3. 對於臨終儀式配合道教特有的宇宙觀及生命觀有著周延的程序,舉凡引魂攝魄、青玄煉度等之法,佛教東傳中土後亦有借用。佛教嚮往西方極樂世界,道教則回歸東方長樂世界,有著很大的差異。
至於道院、道堂或佛院、佛堂兩教均有,最好冠以教名以資識辨。其餘差異極多,限於篇幅不再詳述,佛、道二教主流之士為了保存純淨的宗教文化,讓後世認識二教之真貌,不希望民間對佛、道二教有雜揉混同的現象。
媽祖是道教神祇不容片面更改
舉例來說,相傳媽祖是觀音的化身,這是沒有根據的傳說,但媽祖的師父是「道士玄通」卻是媽祖在世時的事實。媽祖隨玄通學了玄微妙法遂能變化莫測,玄微祕法又稱銅符鐵券則係道法。媽祖得道後,復以神功濟度世人,因而歷代帝封分別以夫人、天妃、天后、聖母為號,也都是道教的稱謂。媽祖的祠宇亦以道教名稱「宮」、「廟」為額而不稱寺庵,法身不穿僧衣,均足證明媽祖是神非佛,至為明顯。媽祖出身福建沿海之湄洲,故成海上保護神,並為福建大部分地區之保境神,台灣先民來自閩海,且海上謀生者眾,故媽祖信仰特盛,但媽祖信仰是宗教性的,後人信神,最重要的是尊重其神的宗教,媽祖係道教神的事實,自不容後人分割分化而代祂變更宗教。
各宗教相互尊重才是相處之道
各宗教爭取其重要之節日列為國定假日本為美事,也該相互鼓勵相互支持,此為宗教界應有之和諧與包容,但若以自我膨脹之立場,詆損他教為基礎,實是不敢苟同之舉。本人與星雲法師素來交好,但涉及本教清譽,則不敢不為天下先挺身說明。中華文化向以兼容並蓄而成就其廣大,道佛兩教雖在歷史上多有論戰,亦有相互吸取的部分,但終究不影響兩教教義、經典與儀式的獨立性,此為可訴諸公論之確鑿事實,不應誤導社會大眾。亦藉此機會勉勵道門中人,勿汲汲於名利,沈溺於虛名爭奪,應復歸自身之修持,修心煉性,充實道門之學,自立自強,無愧歷代祖師累積之智慧,望共進之,無量觀!
(筆者為嗣漢六十三代天師入室弟子,現任中華民國道教會理事長)